作为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和河湟文化交汇地,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牛肉拉面产业体系。近日,记者走访了红古区调味料企业、传统面馆及相关部门,探寻本地牛肉拉面产业的故事与未来。近年来,从调味料加工到面馆经营,从原料种植到文化推广,红古区的牛肉拉面产业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规模化、品牌化发展。
调味料加工让大家吃得放心
走进甘肃发发鑫麦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,浓郁的香料气息扑面而来。工人们正忙着筛选草果、花椒等原料,一旁的检测员仔细核对着各项指标数据。
“我们从云南、陇南等地采购优质原料,每一批货都要附带检测报告,确保符合食品安全标准。”公司总经理马卫民介绍,企业多年来坚守初心,出于对生产成本及成品储存方面的考虑,公司就添加剂的使用开过两次内部会议,最后都坚持不使用任何添加剂,为的就是让大家吃个放心。
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,从最初的小作坊逐步升级为红古区调味料标杆企业,年产值稳步提升。
在生产环节,发发鑫麦实行严格的品控流程。原料进厂后需经过筛选、检测,加工成成品后还需二次检测,确保食品安全。“我们不会为了快速上市而降低标准,每一款产品都要经过反复测试。”生产厂长蔡海彬说,目前,公司产品主要分为两类:一类供应全国兰州牛肉拉面馆,另一类为家庭装调料,覆盖西北市场。
展开剩余68%尽管成立时间不长,但发发鑫麦已通过电商平台和文旅合作拓宽销路。红古区商务部门组织企业参与“抖音即时零售·百城千品上抖音”活动,帮助其提升线上运营能力。同时,旅行社也将该公司的牛肉拉面调料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推介,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。
三代人坚守与传承的传统味道
在红古区窑街大十字,周氏传统牛肉面馆的生意总是格外红火。清晨6点,第三代传承人周祥已在后厨熬制汤底,姐姐周芳在前厅招呼顾客。“我们家做牛肉拉面已经几十年了,汤底的配方是祖辈传下来的。”周祥说。
初中毕业后,周祥便跟随父辈学习牛肉拉面制作技艺,经过十几年的摸索,形成了独特的风味。如今,他不仅经营着自家面馆,还收徒授艺,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
周氏牛肉面的关键在于汤料和拉面技艺。周祥每天选用新鲜牛肉和牛骨熬汤,加入草果、花椒等香料,慢火炖煮数小时。拉面则讲究力道均匀,面条粗细一致,口感筋道。“很多老顾客就认这个味道。”周祥的姐姐周芳笑着说。尽管市场竞争激烈,但周氏牛肉面凭借传统工艺和稳定品质,始终拥有一批忠实粉丝。
打造区域特色产业的新思路
作为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和河湟文化交汇地,红古区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牛肉拉面产业体系。牛肉拉面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,2024年实现综合产值超3000万元,带动就业364人,其中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占比达65%,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城乡融合发展。
经科学规划,红古区已构建起完整的牛肉面产业链体系。
在上游原料供应环节,红古区政府重点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在普格台、北山台、格楞台等区域建立专业蔬菜种植基地15亩,主要种植蒜苗、香菜、萝卜等牛肉拉面必备配菜,年产量稳定在20吨。
同时推动肉牛养殖产业升级,引进荷斯坦、西门塔尔等优质肉牛品种,采用现代化环保养殖技术,实现存栏量1850头、年出栏1300头的生产规模,年产优质牛肉715吨,为产业链提供可靠原料支撑。
产业链中游以发发鑫麦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,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,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。
在下游消费端,全区现有72家牛肉拉面经营主体,创造就业岗位364个,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,形成以城区为核心、辐射各乡镇的“一核多点”产业格局。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已有2家红古当地品牌联营店成功进驻西安、西宁等省外市场,标志着本地牛肉拉面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。
据了解,红古区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。农业方面,将引导种植户扩大牛肉面配菜种植面积;企业扶持方面,重点培育喇家四千年、古拜等品牌,推动1家企业年内入库纳统;文化推广方面,通过旅游节、非遗展示等活动,让游客体验拉面制作,提升品牌知名度。(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程君)
来源:兰州日报
编辑:柴任翔
发布于:北京市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